G20峰会保障纪实系列报道之七
G20期间中外媒体关注杭州垃圾治理
—英国废弃物管理协会会刊、中国经济导报、浙江在线、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等中外媒体G20期间多次报道杭州垃圾治理美好故事,赢得世界瞩目
编者按: G20峰会在中国杭州拉开帷幕。“办好G20,当好东道主。”已经成为杭州市民广为传颂的一句口号,而他们也正在以踊跃的姿态积极参与到G20峰会的准备工作中来。干净的街道,整洁的市容,这里面有每一个杭州人的努力,也有着相关企业的背后付出。其中,对于解决杭州生活垃圾处置问题,杭州市环境集团更是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其成效也是有目共睹。 自 浙江在线 绿色保障,确保高负荷下的城市出口安全运营 作为杭州唯一的垃圾处理战略性保障资源,天子岭填埋场承担着主城区90%以上的垃圾处置任务,为此,天子岭多年来持续创新填埋作业法,仅2016年上半年,天子岭比设计能力多处理垃圾55万吨,三年多处理垃圾187.5万吨,确保了“三高三超”(高填埋量、高含水率、堆体高水位及超垃圾量、超警戒水位、超承载能力)下的绿色安全运营。 绿色收运,清洁直运之路不断升级 2009年至今,清洁直运杭州模式又有了更多的探索与创新,在服务市民方面也变得更加人性化,从源头上推动着垃圾的分类与减量。据记者从杭州市环境集团了解到,今年,一款专业的垃圾快递员APP面世了,收废品也玩起了“O2O”。近期,杭州市环境集团还推出了全国第一本《清洁直运服务指南》,完成40家宾馆对接工作。截至6月底,开通直运线路388条(主城区328条,下沙29条,余杭31条,分类垃圾清运专线124条,其中厨余(厨房)垃圾清运专线57条,其它垃圾清运专线67条,餐厨垃圾清运专线19条),设置桶车直运点9316个。 绿色处理,探索绿色的垃圾处理技术 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种类与日俱增,垃圾处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多年来,天子岭或自主研发,或引入专项科技,对普通生活垃圾、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垃圾渗滤液、大件垃圾等不同特质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今年6月,一项名为生活垃圾机械生物消融技术中试项目在天子岭正式启动,它是垃圾处理的全能手,不仅能处理分类后的厨余垃圾,也能处理未分类的混合垃圾。和传统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一样,这一新技术的最终目的也是变废为宝,破解垃圾难题。 绿色利用,废弃物也能变身为绿色能源 无论是食物残渣、垃圾污水,还是破旧衣帽、损毁家具,在天子岭,这些人人眼中的废弃物都能华丽变身,成为可回收利用的绿色能源。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的沼气发电厂,天子岭沼气发电厂建成至今已发电4.23亿度,可供拱墅区55万居民使用一年。 通过专业的处理工艺,餐厨垃圾能分解出沼气和毛油,前者可以用来绿色发电,后者则可以投入到工业中使用。 绿色传播,天子岭上宜游也宜居 “垃圾围城、文化解围”。2014年10月,天子岭成为国家四部委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在今年的第45个世界环境日,杭州市天子岭静脉小镇总部一期文化礼堂里,杭州图书馆环保分馆正式开馆。 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破解“垃圾难题”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园区)基础上,天子岭静脉小镇已列入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杭州市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小镇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总体布局呈“一核、三廊、五区”,计划三年实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保新技术与装备制造集成基地、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及旅游文化建设、城市固废综合处置、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类共24个项目。目前,已建成启用天子岭循环经济总部经济圈一期。 抬头蓝蓝天、低头清清水、举目绿绿树、相对浓浓情。天子岭这座静脉小镇,正在为城市环境的不断提升改善做贡献,为打造最美“城市出口”而不断努力。 垃圾问题事关环境、民生、政治、发展,解决杭州的垃圾围城难题是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杭州要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重要指示的民生工程、必解之题。近十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杭州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服务业快速发展,社会消费水平快速提升,户籍人口、外来人员和旅游人口叠加导致人口压力偏大,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据悉,杭州垃圾日均产生量从2005年的3780吨翻番到2015年的9363.58吨,垃圾治理形势任重道远。 成效显著 近年来,杭州生活垃圾处置取得一些成效,也积攒了一些有效经验,可供借鉴: 首先是绿色收运,有效破解城市垃圾集疏运难题。因钱江新城垃圾中转站建设规划遭到市民强烈反对,以“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沿途不渗漏”为标准的清洁直运推行,近七年来,已覆盖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拱墅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实施主城区中转站全面提升改造,在杭州生活垃圾产生量近十年年均增长9.01%的情况下,确保杭州城区的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工作。建成投用集中管理的大型清洁直运车辆停保场缓解城区交通“两难”,实现了因垃圾中转站问题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零发生,实现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零突破,实现了主城区垃圾中转站的零增长。有效缓解杭州原有垃圾中转站规划难、建设难和运营难“三难”问题,为杭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作出了应有贡献。 截至2015年底,清洁直运开通线路366条,其中分类垃圾清运专线125条,设置桶车直运点9316个,日均清运4526.55吨,主城区生活垃圾桶车直运比例从最初的不足5%上升至78%,分类直运率100%。目前,杭州正在实施绿车绿桶、专车专运,分类垃圾、分类清运,实施“五定五公开”、大件垃圾免费清运、APP“垃圾快递员”等创新服务,打造清洁直运升级版。 其次是绿色保障,确保高负荷下的城市出口安全运营。天子岭填埋场作为杭州唯一的垃圾处理战略性保障资源,承担着主城区90%以上的垃圾处置任务,由于杭州垃圾产生量10年翻一番,而垃圾末端处置设施能力10年没有大规模突破,天子岭填埋场设计平均填埋量为2671吨/日,2015年处理垃圾176.34万吨,日均处理4831.25吨,超设计填埋量81%。对此,我们不断创新天子岭填埋作业法,加强科学监测、科学研判、科学管理、科学处置,重点从控水、集气、覆盖、污水处理着力管理技术创新,多管齐下,实施111项综合治理措施,确保了“三超三高”下的绿色安全运营。 再次是绿色利用,厨余(餐厨)垃圾分类处理项目等六大项目实现零突破。全国首个200吨/日规模化厨余垃圾分选减量暨生化利用一期项目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 再者是绿色发展,探索破解“垃圾围城”新路子。在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园区)基础上,创建全国首个以“五废共治”(生活固废、污泥固废、建筑固废、有害固废、再生固废)、“三业叠加”(产业、文化、旅游)、“三生打通”(生产、生活、生态)、“三地打造”(全国环保新产业创新高地、全球五废共治示范基地、全国特色文化旅游时尚福地)为主旨的天子岭静脉小镇,用特别的方法,解决特别的难题,创建特别的典范,走出一条破解“垃圾围城”的绿色发展之路。 最后是绿色传播,“垃圾围城、文化解围”,种桃种李种春风。解决问题先解决人心。垃圾围城,文化解围,心灵减量。发起成立中环协垃圾与文化研究中心6年来,连续举办六届“垃圾与文化”论坛,举办首次垃圾与文化书画展,创办国内首本垃圾与文化研究杂志《回天》,建成启用中国垃圾与文化博物馆,建成国内首个国家级垃圾“三化”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垃圾“三化”处理实训基地、全球首家垃圾场上的绿色婚庆摄影基地,首发“天子岭垃圾指数”,发布国内环卫行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坚持每年发布,推出国内首条集宣传教育、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环境教育旅游线“跟着垃圾去旅游”,至今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10万余人次。 难题仍存 垃圾问题是一个关系民生安危、社会稳定和环境友好的公益性、基础性事业。曾经,马可·波罗来中国,他发现杭州的街道非常干净、卫生,并在书中发出赞叹。当然,今天的垃圾与古代的垃圾比,从种类到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语,处理难度也不同,这需要更多地针对当下的实践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人人都成为从言语到行动的巨人,才能真正有效应对垃圾围城的困局。 尽管之前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诸多原因,杭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四难”(生活垃圾源头减量难、基础设施建设落地难、齐抓共管系统配套难、末端处理设施安全运营难)问题依然存在,垃圾城市病治理任重道远。最小的事是最大的事,最脏的事是最难的事。垃圾这个世界性难题要真正抓好,需要系统治理,需要坚持领导重视、财政投入、技术支撑、文化引领、公众参与,需要凝聚共识,下决心,有机制,抓系统,为此,提出以下建议:要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社会协同力、媒体传播力“五力合一”;要坚持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教育“五管齐下”;要坚持环节上匹配、管理上统一、政策上配套、空间上保障、方法上协同“五方协同”,要党政界、学术界、媒体界、企业界和市民界“五界联动”。 治好垃圾,才有绿水青山,变废为宝,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杭州将继续以绿色化为引领,以无害化为基础,减量化为手段,资源化为方向,继续创新创优,继续确保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及平稳运行,为美丽中国杭州样本建设而不懈努力。(总经理办公室 金励)杭州:“六个绿色”孕育国际级环境服务
成效虽有 难题待破
杭州市环境集团生活垃圾处置的实践思考